关闭

极光之旅·笃行而归——东芬兰大学琐忆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4-12-31浏览次数:10文章来源:护理学院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的国际间交流,接触护理专业前沿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方法,护理学院选派3名优秀学生前往东芬兰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交流生课程学习。20249月,2022级护理学本科班李楠、梁诗宇和张周琳熙三位同学踏上了这次“极光之旅”,并已于日前“满载而归”。

这三个月,在这个被誉为世界上健康福利体系最好的国家,三位同学进入全新的学习领域——公共卫生,从课堂、自然、社会等等不同角度领略了芬兰的健康体系与生活环境,走进芬兰的公共卫生,体验不同的自然健康视野。

短短三个月,同学们融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国际班级。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芬兰、德国、印度、尼日利亚、泰国等等。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例如在讨论护理案例时,欧洲同学注重结构化的分析,亚洲同学则更倾向于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而来自非洲的同学则常常从家庭和社区角度出发,提出独特的视角。这样的多样性更多让大家意识到不同的文化差异并非阻碍,而是激发创新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来源。

东芬兰大学的许多课程注重实践与创造力的教学方式,都会安排学生参与实地参观或实践中,这让理论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一门《艺术与公共健康》课程中,所有学生在艺术设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当地医院,探索医院中的艺术对于患者治疗的积极作用。大家会在美术馆里感悟艺术之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从课堂上的精彩演讲到实地探访的实践过程,同学们探寻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在阳光、星空、极光之下,他们感受到了这个寒冷的国度,在为创造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健康服务体系而不断努力,积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环境。这种自然健康的视野更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和治疗,更是人与自然的共生与互动。三位同学也纷纷表示在回国之后,会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卫生实践中,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更全面、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共“话”芬兰

我认为自然是形容芬兰的最好的形容词,不仅仅是风景、生活,更是健康系统。在芬兰的公共卫生领域中,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是常见的议题。结束了迎新周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一节专业课:public health foundation,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公共卫生的起源,世界公共健康问题,以及芬兰的健康政策等等话题。从古代的希波克拉底《论空气、论水源、论环境》到现代各国面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危机,都在强调环境对于全人群健康的重要性。课堂上的讲授只是基础,在实践中更能体会到芬兰如何将自然与公共卫生联系到一起。我们有幸参与到今年的公共卫生田野实践(public health camp),教授将课堂迁移到了一个湖畔旁,我们在大自然中聆听了有关于卡累利阿慢病管理项目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这个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社区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对于芬兰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发展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干预管理的重要意义。

 ——梁诗宇


多元文化的课堂还让我接触到了丰富的护理理念。在护理学科中,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例如,在讨论心理健康时,有些同学提到在他们国家,心理疾病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而在其他国家,心理健康则被视为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这让我对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文化敏感性护理”的兴趣。多元文化环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学习和生活。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互相学习、彼此影响,共同成长。这段在芬兰的多元文化学习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李楠


东芬兰大学的课程相比于国内的课程来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充裕。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是躺平的。相反,他们自主学习、自律生活的积极性很高。东芬兰大学的学习氛围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约束,而是激发。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用主动汲取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来代替被动地接收知识。在这种多元化的交流的环境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合理规划、坦然面对压力。最后,再次感谢学校与学院给予的宝贵机会,我们将把所学所思用到今后学习生活的每一处!

 ——张周琳熙




上一篇:下一篇: